水产动保在水产养殖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保障水产动物的健康、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以及提升技术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增加,水产动保问题日益凸显,包括病害种类繁多、病原体变异快、抗菌药耐药性问题加剧、养殖环境恶化等,成为制约养殖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此,笔者特别采访了 四川农业大学汪开毓教授,他将融合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行业实践经验,深入剖析水产动保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
四川农业大学 汪开毓 教授(中)
01
水产动保领域当前面临的挑战
病害损失方面,水产病害给养殖业带来了巨大损失,据报道 2020年大约589亿元,2022年517亿元,其中危害最大的三个种类分别为:甲壳类168亿(32.5%),贝类148亿(28.6%),鱼类135亿(26.1%)。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仍然是最主要的病原,其中细菌性疾病危害最大。
鱼类病害中, 草鱼出血病、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病毒性神经坏死病、石斑鱼虹彩病毒病等对鱼类养殖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 急性暴发型疾病如“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症”、细菌性败血症”、链球菌病等以其无规律的流行特点和高致死率,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并导致大量水生动物死亡,对养殖业造成了巨大冲击。此外, 新病种如鳜鱼蛙虹彩病毒病、鲫鱼鳃出血病、加州鲈病毒性溃疡症、无鳞鱼拟态弧菌病,黄颡鱼链球菌病、罗非鱼内脏结节病等不断出现,这些新病种往往具有 突发性、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等特点,进一步加剧了病害损失。
病原体变异与混合感染方面,病原体的抗原结构变异和血清型复杂多变,导致疫苗或抗体失效,增加了防控难度。同时,水生动物常面临多病原性混合感染的挑战,这种复杂症状增加了诊断难度, 容易误诊和漏诊,使得防控措施具有局限性。
疫苗与渔药缺乏方面,尽管在疫苗研究方面投入较多,但至今报批通过的疫苗数量仍不足,无法满足生产上的迫切需求。同时,缺乏专用渔药,尤其是高效抗病毒药物和针对胞内菌的药物匮乏,无法满足养殖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抗菌药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引发了严重的耐药性问题,不仅限制了抗生素的临床应用,还导致耐药基因在养殖环境中传播,增加了养殖群体的疾病风险,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苗种质量与养殖环境方面,长时间选用同一品种繁殖,导致品种退化,抗病能力减弱。同时,高密度养殖使得水生动物的生活空间减小,活动受限,抵抗力下降,这使得它们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攻击,从而增加疾病的发生几率。此外,随着养殖密度和规模的扩大,水质污染加剧,为病害发生与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尽管大量使用改水调水药物,但水质问题依旧严重,且当前水体保护与调养措施混乱,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饲料问题也不容忽视,饲料质量不佳、添加有害物质、配方不合理以及投喂技术不当,均会导致养殖动物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健康状况受损,进而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市场与经营方面,水产动保产品销量显著下滑,企业经销商面临利润微薄和资金压力增大的困境。同时,行业内企业数量众多,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部分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恶意竞争,加剧了市场供需矛盾和“药太多却无药可用”的困境。此外,受全球通胀、疫情及环保要求提高等多重因素影响,水产动保企业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人工成本增加及环保投入加大的挑战,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基础研究薄弱也是水产动保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由于水产养殖对象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因素的显著影响,使得渔药或化学物质的耐受性、药效、代谢消解速度等远不同于陆生动物,导致研究难度加大。同时,研究投入不足、研究方向不明确以及数据支持缺失等问题也影响着了水产动保领域的发展。
02
对水产动保现状的思考和建议
面对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养殖第一大国的现状,年产量近6000万吨, 水产动保产品市值约200亿,但病害损失却高达500亿,水产动保产业的发展 急需重视。为此,我们应加强领导和支持,优化渔药审批、生产和监督管理流程,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科技创新,致力于开发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环保动保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与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也至关重要,通过引入新技术、工艺和材料,我们可以提升产品质量与功效,并深化水生动物生理、病理、药理、渔药及养殖水体生态学保护修复等基础理论研究,为水产动保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针对市场对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研发高效、低毒、无残留的动保产品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创新产品配方和工艺,降低药物和添加剂残留,提高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针对被禁用的渔药,如汞制剂等,积极开展替代药物的研发。对于聚维酮碘等一些消毒剂,应进一步探讨其在水产养殖中消毒、调水改水的具体作用,根据在水产上的特殊情况,到底归类于消毒剂还是调水改水类产品应再做更多的研究,收集证据数据。
为了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应推行抗菌药物的精准使用策略。建议在做渔药药理研究的基础上修订国标渔药标准,根据养殖品种和疾病制定对应的用法用量、疗程及休药期,并掌握精准使用的相关技术要求。同时,对药典中已批准的一些兽药选择性地进行水生靶动物的扩增试验或研究,以弥补现有渔药的不足。此外,应充分利用执业水产医师和助理水产医师队伍在科学规范诊断和防治水产动物疾病方面的生力军作用。
03
重点加强水产动保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1、引进新技术加强疫苗研发:鼓励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积极支持疫苗的研发和报批,尤其是当前急需的疫苗。研发使用方便、便宜且抗体效价高的疫苗,包括灭活苗、弱毒苗、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核酸疫苗等,并引入新技术如纳米粒子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等。
2、挖掘并研发生物免疫活性因子:积极挖掘并研发多种生物免疫活性因子,包括特异免疫因子和非特异免疫因子,以及组织修复因子等。同时,探索生物拮抗因子,如抗菌肽、细菌素等,并利用益生菌与有害菌、噬菌体与细菌间的拮抗关系,对抗顽固性病原。
3、挖掘天然植物药物的功效:通过结合传统粉碎、超微粉碎及现代提取方法,深入挖掘天然植物药物的功效,探索新药单体、合成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组方及新原材料与辅料。改进中药品质,如粉剂要细、水剂要清纯,有效成分含量要高,优化颜色与味道,可尝试加入带有香味的天然植物调节口感,制作“色、香、味、形”均佳的中草药产品。利用中草药自组装技术实现药物的靶向输送和控释,使中药在水产上的研发应用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4、加强益生菌及其有益代谢物的研发:尽管益生菌在水产养殖上具有诸多益处,但当前益生菌制剂存在同质化严重、菌种老化等问题。因此,应重点开展益生菌的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研究,包括菌种的选育、强化及其生物学机理的探究,并加强对益生菌在实际应用中菌量变化及水体变化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5、噬菌体的开发与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在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减抗限抗的背景下,作为“细菌的杀手”,噬菌体的开发为水产动物保护领域带来了重大机遇。同时,表面活性剂凭借其多重功能在水产养殖水体调节中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开发新产品和新功能提供了新方向。
6、发酵产业的深入应用:发酵产业不仅涉及食品生产,还深入医药领域。通过发酵技术可以制备各种生物制品、提升中药口感和稳定性等。此外,发酵产业在生物转化与解毒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7、水产功能性饲料的创新性研发及应用:这是近年来把饲料营养与水产动保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做法,针对传统饲料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水生动物发病的特点,水产功能性饲料通过添加微生态制剂、中草药、酶制剂、小肽或多肽等营养补充物、免疫调节物等成分,旨在全面提升养殖动物的营养代谢、生长效率及免疫抗病,保持健康状态。这类饲料符合未来无抗养殖的发展趋势,成为实现防病、增产、增效的必需品。